麻豆app

当前位置: 麻豆app >> 学术科研 >> 学术科研动态 >> 正文
20 2025.09
    一条主线 双管融合 三维聚力——媒介实践育人工作室打造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范式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主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麻豆app 媒介实践育人工作室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旨在充分激发挖掘青年学生的潜力特长,促进课程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联动整合,一方面在专业内部培养既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又精通业务技能与前沿技术的新时代全媒体人才;另一方面辐射全校各专业青年学生,助力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工作思路

麻豆app 媒介实践育人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9月。工作室立足学院多学科交叉优势,由来自不同专业的专任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平均年龄36岁,均具有博士学位),立足学院多学科交叉优势,创新打造“一条主线 双管融合 三维聚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新范式,全方位提升青年学生的知识、素质和应用网络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新要求。

二、 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一条主线: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1.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实践

在“立德树人”主线引领下,工作室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团队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中。在新闻传播、广告设计等课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选题策划、内容创作。例如,在策划宣传学院师生赴海南联通智慧大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以“党建+高科技”为主题制作了短视频,让人领略了现代科技的魅力与震撼,又体会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让人眼前一亮。

2.依托队伍建设深化思想引领

在队伍建设方面,指导教师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注重政治素养的提升,确保在指导青年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同时,鼓励指导教师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指导中,在点评学生作品时,不仅关注专业技巧,更注重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工作室拍摄制作宣传视频多维度地介绍了学校紧跟自贸港建设步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该视频获得央广网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国际在线、“人民网+”多个媒体平台转载推送,各平台累计播放量10万+。

(二)双管融合: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1.线上平台建设与运营

工作室全力打造“麻豆app ”微信公众号这一核心线上平台。自2023年10月上线以来,组建专业的学生编辑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把关下,精心策划并发布各类原创融媒体作品。内容涵盖学院动态、师生风采、学术成果、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同时注重结合热点话题,推出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专题报道。

2.线下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创办“思·响”系列讲坛与展映会、“未来媒体人成长沙龙”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牵涉主题丰富多样,涵盖学术研究进展、课题项目申报经验、学生需求对接指导、通识性讲座(如海南历史文化、公共美育、艺术作品导赏、海大故事等)。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到校分享,为师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例如,举办法国骑士荣誉勋章获得者、纪录片导演雅克・马拉特纪录电影《北京人》展映会,探讨纪录片创作与国际文化传播的关系等;举办巴基斯坦资深媒体人福尔坎・饶交流沙龙等,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认知,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和校园文化氛围。其中,与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合作承办的“思·响讲坛×敬一丹|沟通与传播:一种跨越专业的必备素养”讲座,活动预告在麻豆app 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同步发布,后续活动报道被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搜狐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视频、海广网等各大媒体转载,累计阅读量达10万+。除此之外,工作室还主动与校团委新媒体中心联动,通过“海大青年汇”微信公众号推介由学院师生参与主创的“海南省高校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大型原创爱国主义民族话剧”《文身》,讲述红色故事,传承民族文化,累计阅读量5000+。

(三)三维聚力:师生主体性激活、专业支撑赋能、校内外资源联动

1. 主体性激活: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工作室指导教师团队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博士专任教师组成,平均年龄36岁。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富有创新精神和育人热情。教师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展研究,如智能传播、东南亚形象调研等,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全程指导,从项目策划、实施到总结反思,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想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例如,坚持“不拘一格,不设门槛”的原则,设置学生评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提炼出有创意、有新意、有意义的选题。团队成员先后策划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国传影集”系列、“国传诗集”系列、展示国际交流合作成果的交换生相册系列、服务海南文旅推广的“国传漫游”系列等特色专题。

2.专业支撑赋能:提升网络育人质量

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的专业能力培养。基于学院多个本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不同专业、年级的人员构成,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互通有无。比如,传播学专业学生修读过新闻业务、新媒体实务等课程,而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则偏向于编剧表演、音视频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为基础的跨专业合作中不断交叉学习学科知识,并逐渐融会贯通专业技能。

3.校内外资源联动:拓展育人空间

与多家媒体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参与实际项目的运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实践教学基地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已与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海南日报社、麻豆app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等校内其他学院开展合作,联合创办海南日报 AIGC 创新传播实验室等,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双方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

三、 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1.网络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

由工作室运营的“麻豆app ”微信公众号自上线以来,共发布原创融媒体作品近超100篇,全网各平台总阅读量120万余次,视频累计播放量近130万余次。多篇作品先后被人民网、央广网、国际在线、海南日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外Facebook账号等各大权威媒体平台转载,在网络上形成了广泛的传播效应,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为传播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2.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通过工作室的实践育人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在各类竞赛和实践项目中表现出色。2024级研究生杨梦娜撰写的《“宇宙级课堂”文昌开讲!天舟九号发射成功》发表在海南日报新媒体;2022级研究生吴维烨的《聚焦高质量发展|海口:植椰城繁绿底色,绘湿地生态之美》深度报道发表在新华网海南频道麻豆app重要版面;23级本科生郭晓霏参与海南日报新媒体世界雨林日特别策划《海南版<神奇动物在哪里>,萌化了!》AIGC制作。在思想道德方面,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明显增强。23 级研究生王超在台风期间挺身而出,央广网海南频道发来感谢信。此外,工作室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多名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主流媒体和相关企业工作,成为行业的后备人才。

3.教学科研成果突出

工作室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权威期刊发表了《网络思政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融媒体平台内容建设与优化策略——以海南省为例》《依托高校新媒体平台构建传媒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麻豆app 为例》等学术论文。工作室负责人主持的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海南传媒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教课程建设创新研究》(编号:Hnjg2022-7)顺利结题。同时,教师们在科研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等方面也积极进取,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经验总结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始终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放在首位。无论是线上平台的内容发布,还是线下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育人工作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充分发挥学院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等方面,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强化师生互动与合作

师生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至关重要。工作室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如实践教学项目、校园文化活动等,让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4.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

校内外资源是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与校内其他学院、政府单位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丰富了育人内容和形式,提升了育人效果。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1.优化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增加互动功能模块,如在线答疑、话题讨论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师生需求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平台内容和运营策略。

2.拓展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加大短视频创作和推广力度。结合当下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制作更多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短视频作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校园文化、展示师生风采、讲述中国故事和海南自贸港故事。培养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提升短视频的制作质量和传播效果。

(二)深化实践育人项目内涵

1.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展实践教学项目的领域和范围。与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和项目,让学生接触到更前沿、更真实的行业需求。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开展相关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

2.完善实践育人项目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不仅关注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成果产出,更注重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三)提升教师网络育人能力

1.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育人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对网络思政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网络育人的方法和技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育人相关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探索网络环境下育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

2.建立教师网络育人工作激励机制,将教师在网络育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网络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结合学院国际传播专业的优势,开展国际传播实践项目。组织师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制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传播产品,如国际传播纪录片、文化交流短视频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成就。加强与国际媒体机构、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海外实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际传播工作,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传播素养。

未来,麻豆app 媒介实践育人工作室将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范式,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年9月15日

麻豆app-麻豆传媒下载app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58号
  • 电话:0898-66276855
  • 院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书记邮箱:[email protected]
  • 美工支持/中旗网络 管理登录
  • 麻豆app